iSCSI+'iATA'=Intransa智能IP SAN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236

主题

81

回帖

2537

积分

[INTOHARD]营长

前任总版主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537

优秀斑竹奖灌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

发表于 2006-11-24 14:26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 IP SAN的沿革

在对Intransa公司的采访中,“重新定义以网络为中心的存储”是一个重点话题。



Intransa公司创办人、副总裁兼CTO Peter Wang先生2003年在Computer Technology Review发表的文章认为,第一代IP SAN实际上是用支持FCIP(FC over IP)或iFCP(Internet FCP)的多协议交换机将IP网络与FC SAN连接在一起,并没有解决FC相对较为昂贵的问题。



使用本机(Native)iSCSI存储阵列/磁带库的IP SAN降低了成本,然而各个iSCSI存储设备相对独立,难以构建统一的存储池(虚拟化),可管理性和扩充能力都不理想。




为此,Intransa公司创造性地将原本基于外部总线或环路互连的RAID子系统“解构”,以Gb以太网(GbE)替代存储子系统的传统I/O,形成全交换的三层IP SAN架构——包括应用主机、存储阵列控制器和通过IP寻址的磁盘。存储控制器集群具有故障切换(Failover)和负载均衡能力,并可进行智能卷管理;磁盘存储池则让每一个磁盘驱动器都可以在GbE网络上被独立的定位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